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更是看重舌苔的改变。透过舌象的观察来了解和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展。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舌诊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裂纹舌
图解:
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胖大舌
图解:
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也有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
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扬之类。
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
齿痕舌
图解: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薄白苔
图解:
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薄白苔形成: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羌活之类。”
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银翘散加减。
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薄白干苔
图解:
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薄白苔主病:
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
清热养阴类:银翘解*丸、银翘解*冲剂、银*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连口服液。
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
厚白腻苔
图解:
厚白腻苔: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主病及相关研究:
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
主湿、主痰、主寒。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
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场。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苔。
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
白苔燥裂舌
图解:
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主病及相关研究:
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
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丸、板蓝根冲剂等。
*腻苔
图解:
*腻苔:舌象为苔色*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色粉末调涂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腻苔主病:
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另外,辨*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燥苔
图解:
*燥苔舌象为苔色*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主病及相关研究:
*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燥苔主病:
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因*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丸等。
*苔
图解:
*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苔。
主病及相关研究:
*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苔,薄*腻苔。厚*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苔颜色有淡*、嫩*、深*、焦*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苔主病:
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苔总论》认为*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色,淡*为热轻。深*为热重。焦*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
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苔:若薄白带淡*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
(1)*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
(2)*苔与炎症感染有关;
(3)*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
(4)*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苔。
薄*苔
图解:
舌上苔呈*色,薄*苔薄白中带有浅*苔,色淡*。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苔:*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苔。
常见的*苔主要为薄*苔,薄*腻苔。厚*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灰苔
图解:
灰苔: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主病及相关研究:
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
《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
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灰苔主病:
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
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焦*苔
图解焦*苔:
舌象为苔色老*而焦,或厚而色深*,*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主病及相关研究:
焦*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而干者,胃液伤也。老*焦裂者.热甚也。老*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色。
*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乃胃、肾阴液大伤。
焦*苔主病:
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又绛舌,焦*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
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
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由于焦*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淡白光莹舌
图解:
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
《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
《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等。
淡白湿润舌
图解:
淡白湿润舌: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
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以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
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安坤赞育丸等。
鲜红裂纹舌
图解:
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
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鲜红裂纹舌主病:
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鲜红舌白点
图解:
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点,凹陷而低于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攻冲之象。
鲜红舌白点主病:
热鼓炽盛,脾胃气虚而热*攻冲。治宜清热败*,养胃清热。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肿等病人的舌象。鲜红舌白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鲜红干燥舌
图解:
鲜红干燥舌:舌色鲜红或深红,舌面干而少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舌鉴辨证》:“红嫩无津舌,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乃阴虚火旺也。”
在外感病中,热邪入里,营阴受损,津液被劫可见此种舌象。或为内伤病中,素体阴亏,久病气血俱虚,津液不布,虚上上浮,失其清润而成。若仅在舌尖部鲜红而干,其余为淡红色,则是心火独旺之征候。
鲜红干燥舌主病:
——主热邪入里,营热津伤。治宜清营养阴。
——主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
——主心火独旺,治宜泻心火导热下行。
总之凡因暴泻、消渴而致气阴俱伤,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之鲜红干燥舌,均可立清热生津,滋阴降火之法。
由于鲜红干燥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邀请函如果您想和更多的中医同路人一起讨论学习,共同进步,欢迎加入针灸医案群。加群步骤:
1.扫描(长按)下方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