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古人有言:“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赛过砒霜。”意思是说,生姜在早上吃有益,在晚上吃则有害。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早晨吃姜胜似人参。因生姜有升散阳气之用,早晨阳气升发,人体之阳气亦顺自然而升发,此时服生姜,可使人体顺应天时,有益于健康。姜尤擅宣发阳明经之阳气,清晨正是气血经过足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姜,可升发胃气,促进消化。且姜性辛温,能加快血液流动,还有提神的功效。
晚上吃姜赛过砒霜。中医强调人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下午太阳落山,人体阳气收藏,若此时服用生姜,致使人体阳气逆天地之气而升发,不利于阳气的收藏。还会刺激神经,使精神异常兴奋,不利于安睡。
典型的药食同源代表——姜,主要分为生姜、干姜、炮姜、高良姜,四者都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之用,但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生姜
《本草纲目》:“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唤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生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
主治: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
干姜
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主胸满欬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山谷。”《本草纲目》:“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用法用量:3~l0g。
高良姜
《本草求真》:“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本草拾遗》:"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要药也。”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嗳气。
用法用量:3~6g。
炮姜
《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治肠僻,亦其义也。”《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
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
炮制方法:取干姜,照烫法,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主治: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3~9g。
贪风着凉小心面瘫找上门!
风吹叶动已惊秋,少辛增酸酷暑丢
牙痛也是心梗征兆?专家提示“病在心上,疼在别处,也需警惕”
排版:张文潇
审核:徐俊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