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第十六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暨第八届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在石家庄盛大举行。河北省*府副省长徐建培,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沛然,刘德培、杨宝峰、丁健、张运、陈志南、刘昌孝、葛均波、王锐、张英泽、刘良、仝小林、王*志、吴以岭等十余位两院院士,以及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医学界同仁余人齐聚大会现场。会议同期在全国28个省份设立多个视频分会场,来自全国六万多位医学同道通过线上直播方式观看大会盛况,共享中医络病理论重大成果,共谋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之路。
开幕式上,来自海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也纷纷为大会发来视频,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致辞。作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国际学术平台和中西医融合交流的品牌盛会,一年一度的国际络病学大会已成为国内外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领域专家学者交流中医络病学领域最新进展和热点话题的顶级盛会,也是中医药学科发展学术交流与传播、中医药国际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医药的长期战略规划,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医药也在新时代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的重要作用。
这其中,由吴以岭院士带领团队首次系统构建的络病理论及其发展模式无疑成为当代中医药守正传承、创新发展的典范。络病学研究40年来,经过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共同传承创新发展,取得了众多成果,在一些重大难治性疾病治疗中显示出良好效果。
年,以吴以岭院士领衔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年度医药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业界赢得广泛赞誉。项目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新时代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式成就。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吴以岭院士团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促进中医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树立传承创新典范,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河北省*府副省长徐建培
开幕式上,河北省*府副省长徐建培在致辞中充分表达了省委省*府对此次大会的高度重视。他强调络病理论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型代表之一,走出了一条“理论、临床、科研、产业、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为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沛然
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沛然在致辞中说,中医药络病学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近年来以吴以岭院士为代表的国内外专家共同努力下,在理论创新、临床重大疾病疗效提高、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石家庄将以此次盛会的召开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中医药发展的宝贵经验,深化院士专家的交流合作,大力推进石家庄中医药事业迈上新台阶。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曹正逵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曹正逵在开幕式致辞中对络病理论取得的系列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他说,络病学作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型代表之一,吴以岭院士团队历经十余年的潜心研究,首次系统构建中医脉络学说,形成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新理论,为中医药学科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示范,有力地推进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络病理论重大成果,转化实现临床突破在大会院士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就络病理论原创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络病理论指导下多种重大疾病防治的独特价值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
吴以岭院士示范成果,落地转化:脉络学说指导三大通络药物解决世界性临床难题吴以岭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心、脑、(糖)肾相关重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而微血管病变是这些疾病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未突破的难题。围绕这一难题,由全国中西医领域顶级专家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两项国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研制了系列通络药物并探索其治疗微血管病变的系列机制,并从循证医学研究出发,验证了通络药物的疗效,解决了临床重大难题,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进行了守正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首先进行了理论创新,主要表现为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提出核心内容“营卫理论”,并首次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辩证诊断标准,提出“调营卫气血”治疗脉络病变的用药规律以及“孙络-微血管”中西医结合研究微血管病变理论结合点。
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研究团队对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项目首次系统阐明了“孙络-微血管”病变具有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经体液共同参与脏器组织细胞结构功能损伤的多维时空、动态演变、复杂的网络病变规律,并且进一步深刻揭示了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是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而通络干预使微血管复杂网络关联节点趋于正常,在保护微血管方面具有优势,是治疗心、脑、(糖)肾相关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
基于上述脉络学说的理论创新及机制研究,研究团队进一步联合中西医领域的专家学者,采用国际公认的循证研究方法系统开展三大通络药物——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的系列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系列研究获得了国际公认的高质量临床证据,解决了国际心脑血管领域的多个世界性临床难题。
其中,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的循证研究(n=)、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循证研究(n=)证实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循证研究(n=)、治疗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的循证研究(n=例)、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的循证研究(n=)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在多种心律失常类型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同时填补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药物治疗空白;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循证研究(n=)显示,其在西医国际标准化治疗基础上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综上,三大通络药物均取得临床上的重大突破,获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可,纷纷被列入用药指南、专家共识或院校教材。
国家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称: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报告中,吴以岭院士还特别介绍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系列研究成果落地转化项目,目前医院、医院、专家、智能化可穿戴设备、药物、健康保健品等组成的脉络心血管健康生态系统,以期使这一重大研究成果造福于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广大健康人群。
张运院士廿年回顾,砥砺前行:通心络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20年研究张运院士在报告开篇回顾了其研究团队开展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系列基础研究。早在本世纪初,研究团队即发表了通心络胶囊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首篇英文学术论文,使其首次亮相国际学术舞台。随后的系列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可以通过抑制游离脂肪酸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并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发表于国际著名的《美国生理学杂志》,杂志编辑部对该研究结果予以充分肯定,并评价该研究提出了“传统中药对现代西方医学的挑战”。基于此,该杂志副主编、国际替代医学领袖Longhurst教授特邀张运院士赴美国就“通心络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作用”进行学术报告。此后,研究团队继续深耕通心络胶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系列基础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能抑制炎症血管新生而稳定斑块,并且减轻Ox-LDL诱发的巨噬细胞凋亡。
基于上述系列基础研究的丰硕成果,为了探索通心络胶囊在人体中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张运院士牵头开展了“应用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即“CAPITAL研究”。张运院士介绍道,该研究自年启动筹备,共纳入全国18个省35医院共计例受试者。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在现代常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基础上,通心络胶囊能延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的进展,并使心血管事件首发事件时间推后、发生率降低,且安全性良好。CAPITAL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权威杂志上正式发表。研究结果再一次验证了中医药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轰动。
此外,张运院士在通心络胶囊治疗其他心血管重大疾病方面也进行了系列基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能抑制高血压左室重构、增强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改善压力负荷性心衰、改善高血压肾脏损伤,并完成了通心络胶囊作用机制的基因芯片研究。在这一背景下,张运院士前后应邀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综述·心脏病学》、《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对传统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受到美国心脏病学院的高度评价,被评价为“传统中药或可使某些心脏病患者获益”。同时在国内权威期刊发文,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期让更多患者取得切实获益。
仝小林院士直面瓶颈,守正创新:“病-态-靶”模式下的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突破中医药循证困境仝小林院士提出,我国中医药循证研究发展成效显著,高质量临床研究数量激增,但是仍然存在以缺乏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为主的发展瓶颈。对此,仝小林院士提出构建“病(现代医学诊断)-态(中医证候)-靶(现代医学指标)”结合模式下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框架,即以现代医学的疾病为依托,依靠中医证候的宏观变化体现中医临床评价特色,将现代医学指标的微观改变作为现代医学的临床评价指标。该评价模式符合中医的人文属性、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的特点。
以糖尿病中医诊治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为例,仝小林院士指出,糖尿病的中医药临床循证研究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目无全牛,即消渴与糖尿病简单对接,缺少对糖尿病全过程的认识以及诊治规律的把握;打错靶位,即现代糖尿病前期、早期,以肥胖(实证)为多,而传统中医以治疗虚证为主;缺乏疗效证据,即没有抓住糖尿病各阶段的核心病机,无法取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中医、中西医结合界公认中药只能辅助降糖;以及未发挥治未病特色,即由于中医对糖尿病前期和早中期的主要证型缺乏调研,提前干预难以入手。
基于此,仝小林院士打破原有思路,重构中医药糖尿病防治体系,提出重新定义病名为“糖络病”,并区分脾瘅(肥胖)、消瘅(消瘦)两种类型,根据不同阶段分为郁热虚损四种分期,确定核心症候后进行辩证分型,最后寻找靶方、靶药进行治疗。仝小林院士研究团队针对糖尿病的郁热虚损各分期均进行了高质量的中医循证医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津力达颗粒后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津力达颗粒可使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92%、空腹血糖降低1.34mmol/L,同时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控制临床症状,为患者带来多重临床获益。基于上述系列高质量循证证据,以津力达颗粒为代表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被列入多项最新国际权威指南,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发出了强有力的中国传统医药之声。
除了糖尿病等慢性病外,中医药在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的疫病防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仝小林院士回顾了在疫情之初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白衣执甲、逆行武汉的抗疫过程,并阐述了中医药干预新冠肺炎具有多项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有力支持。仝小林院士动情地讲,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增加了中医的自信以及我国文化自信。
小结近年来,中医的传承与创新得到了国家和*府的高度重视,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津力达颗粒为代表的一批创新中药,在我国各学科领域内科学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期待广大专家学者更加坚定地走好中医药创新发展之路,以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谱写我国传统医学现代化发展的华彩篇章,并以通络药物的落地转化为典范,进一步构建传统医学健康生态系统,为健康中国贡献祖国医学的宝贵力量,为我国广大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去更加美好健康的明天。
在本届络病大会主会场环节,除外院士论坛,大会还开设了高端专家论坛,中医院杨跃进教授、医院*从新教授、南京医院李新立教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何建行教授、河北医院贾振华教授分别做重要学术报告,分享了通络中药在心律失常、心衰、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推广和传播络病学成就和科学内涵,络病大会还将在未来数周内开设络病主题学术周系列活动,聚焦心律失常、心衰、糖尿病等疾病领域的分论坛也将陆续推出。更多的内容,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