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和易损斑块破裂糜烂所致的急性血栓所致,行PCI治疗前,明确危险分层并掌握其血运特征至关重要。在年12月14日-16日于深圳举行的亚洲心脏病学会年会(ASC)上,来自医院的杜志民教授分享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策略。《门诊》现场为您带来精彩内容。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包括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大多情况包括:(1)一部分只有轻微冠脉病变;(2)没有冠脉病变的非缺血性心脏病,如急性心包炎;(3)非心性胸痛患者,如反流性食管病患者。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特征是突然或新近发生的心肌供氧与心肌需氧之间的平衡失调,主要表现在:(1)胸痛或胸部不适;(2)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或明显的T波倒置,除外持续的ST段抬高;(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肌坏死生物标志物可以没有改变,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坏死生物标志物增高。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的原因
造成冠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包括:(1)粥样硬化斑块自发撕裂、胶原脱落、局部血小板聚集、附血管壁血栓形成;(2)粥样硬化斑块在炎症影响下斑块体积不稳定、膨胀、侵蚀、撕裂导致血栓形成;(3)内皮功能紊乱导致冠状动脉局限性持续痉挛;(4)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或PCI后再狭窄导致冠脉管腔严重狭窄;(5)冠脉内膜撕裂、夹层,常见于围产期妇女;(6)其他原因导致继发性冠脉供血不足,如低血压、贫血等。
早期、积极、有效的血流控制是治疗冠脉供血不足的根本原则:(1)尽快恢复冠脉血流;(2)消除冠脉血栓;(3)减轻心肌缺血缺氧;(4)保护心脏功能及防止并发症。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准确的危险分层和正确的干预方式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危险分层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生物标志物及其他辅助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常用危险分层的方法包括:(1)TIMI危险积分;(2)GRACE预测积分;(3)PURSUIT风险模型;(4)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
患者符合相应的1项或多项临床表现,同样可以对其进行危险分层。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相应表现的为极高危患者:(1)严重胸痛持续时间长、无明显间歇或﹥30min,濒临心肌梗死表现;(2)心肌梗死标志物显著升高和/或心电图示ST段显著压低≧2mm,持续不恢复或范围扩大;(3)明显血液动力学变化,严重低血压、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表现;(4)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相应表现的为高危(中、高危)患者:(1)心肌生物标志物升高;(2)心电图有ST段压低﹤2mm;(3)尽管强化抗缺血治疗24h内仍反复发作胸痛;(4)有心肌梗死病史;(5)PCI术后或CABG术后;(6)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7)造影显示冠脉狭窄病史;(8)糖尿病;(9)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
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相应表现的为非高危(低危)患者:(1)无反复发作胸痛;(2)无心功能不全表现;(3)无明确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4)无肌钙蛋白升高。在危险分层后,予以积极及时的干预。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需行紧急冠脉造影以确诊病变、严重程度,及早发现可能进展为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缺血症状;(2)自发的ST段压低﹥0.1mV或短暂抬高,及前壁导联V2-V4深的ST段压低,提示后壁发生透壁性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总结
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前,需掌握其血运特征,及早发现冠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在进行危险分层时可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表现严重的患者需行紧急冠脉造影以确定病变、严重程度及其他高危因素。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