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47岁,胸痛2h就诊。急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78次/分,QRS波时限正常,RV53.7mV,Ⅰ、Ⅱ、Ⅴ2~Ⅴ5导联ST段呈上斜形下移0.1~1.2mV,Ⅴ3~Ⅴ5导联T波高尖、双支对称,V4~V5导联U波倒置;正后壁导联V7~V9及右胸壁导联Ⅴ3R~Ⅴ6R无明显异常(图略)。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deWinterST-T改变,③左室肥大。入院后复查心电图(图2)示:窦性心律,心率67次/分,RV52.8mV,V2导联T波双向,V3~V4导联T波倒置,与图1比较显示ST段基本恢复到基线,胸导联T波由高尖变双向或倒置。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Wellnes综合征;③左室肥大。此后,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DeWinterST-T改变,而胸痛缓解后心电图呈Wellnes综合征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图3)示:左前降支近段局部狭窄约90%,内见不稳定斑块,余段未见明显狭窄,内膜光滑。血肌钙蛋白Ⅰ>16ng/ml。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左室前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因患者不愿安装支架,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稳定斑块、抑制心室重构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讨论
2008年DeWinter等[1]首先报道了一种ST段不抬高,但与左前降支近段闭塞相关的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模式,其特点为:①胸前V1~V6导联“J”点压低1~3mm,ST段呈上斜型下移,随后T波对称高尖;②QRS波群通常不宽或轻度增宽;③部分患者胸前导联R波上升不良;④多数患者aVR导联ST段轻度上抬。此后,文献称之为deWinterST-T改变,是左前降支近段发生次全或完全闭塞时伴发的ST-T改变[2-3]。本文病例在胸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符合deWinterST-T改变的心电图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左前降支近段重度狭窄并有不稳定性斑块。左前降支闭塞时为什么不发生ST段抬高,而表现为这种特殊的ST段压低伴有T波高尖,其机制不十分明确,推测可能是反复心肌缺血,心脏各冠状动脉之间已形成广泛的侧支循环所致[3]。Verouden等[4]在189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中发现35例有该特征的心电图,约占2%,并发现有这类心电图表现的患者更年轻,多为男性及患有高胆固醇血症。
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者在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正常,但TV2转为双向,TV3~V4转为倒置,呈现Wellens综合征心电图改变[5]。Wellens综合征也是左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的心电图变化。1979年Gerson等通过荧光扫描动态冠状动脉成像的方法,首次描述了这种心电图异常与左前降支或左主干狭窄有关,当时他们认为是“运动诱发的U波倒置”。1982年,Wellens和Zwanm等描述了一组心肌缺血的患者,在连续住院的14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26例存在一种特殊的T波改变,在未能及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6例患者组中,12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由此他们认为,存在这种心电图表现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演变为前壁心肌梗死风险很高,需要接受早期介入治疗。同时,他们也总结出这一特殊心电图表现评判的标准:①有胸痛发作史;②心肌损伤标志物正常或轻度升高;③胸导联无病理性Q波;④无病理性ST段抬高(无抬高或抬高很少);⑤胸前导联无R丢失;⑥V2和V3导联出现双相T波或对称性深倒置T波。此后,越来越多的作者认识到这种心电图T波异常与左前降支重度狭窄有关,并将其命名为Wellens综合征。根据T波形态的不同,Wellens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ST段正常或拱形轻度抬高(≤1mm)伴有T波倒置,这种类型临床常见;另一种类型为右胸到中胸部导联T波双相,主要为V2和V3导联,有时也包括V1和V4导联,这一类型较少,但致命的危险性更大。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有认为是左室前壁心肌缺血严重时,产生心肌顿抑所致或是心肌严重缺血导致的心肌水肿发展和消失引起[5]。
deWinterST-T改变和Wellens综合征二者均是左前降支近端严重病变所致,只是deWinterST-T改变是左前降支次全或完全闭塞致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改变,而Wellens综合征则是左室前壁严重缺血后产生心肌顿抑或心肌水肿所致。因此,本例患者在胸痛发作时呈deWinterST-T改变,而胸痛缓解后则呈Wellens综合征心电图改变。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医院
医院
版权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免责声明
平台推送文章来自网络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