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肚子疼,正因为常见,部分人不把它当回事,想想忍忍就好了。事实真的如此吗?小编与大家聊聊慢性腹痛这些事儿~
肚子疼,医学上称为腹痛,慢性腹痛可能涉及内科、外科、泌尿科、妇科、精神科等多个学科。
什么是慢性腹痛慢性腹痛是一大类病因众多、处理困难的临床症候群,一般腹痛在六个月以上才能定义此诊断,常伴有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腰痛、背痛、乏力、头痛、发热、消瘦等,合并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等心理疾患的比例也较高。
慢性腹痛病因可分为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
器质性病变往往通过检查可以发现,比如炎症、肿瘤、梗阻等。
功能性病变往往无法通过检查发现,比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枢性的腹痛等。
有无“报警征象”慢性腹痛诊治的关键是有无“报警征象”。如果出现“报警征象”,往往提示可能有严重疾病发生。“报警征象”主要包括年龄40岁、便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消瘦、贫血、腹部包块等。
近年来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高,如果你有慢性腹痛,又有“报警征象”,医院就诊。
如何就诊患有慢性腹痛,医院的普外科或者胃肠外科就诊。外科医生会根据有无报警征而制定相应的排查方案。医生会在详细问诊及体检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检查首先要排除肿瘤,如果是器质性的病变,可以采取手术或药物治疗等。如果确定是功能性的疾病,那么医生会指导如何生活调养、做心理疏导、结合规范的药物治疗,在减轻心理压力的基础上逐步适应或者改善慢性腹痛的状态。
中医药防治慢性腹痛中医药对慢性功能性腹痛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腹痛不是单脏器病变,往往病变表现在胃肠,病因在肝脾,采取脏腑表里同治,如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等方法。同样中医不像西医单纯的用感染、肿瘤等因素诊断病情,而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分型,分虚实、辨三焦,如湿热型则清热利湿,气血不足则益气补血,气滞血瘀则理气活血等。
中医药治疗因人、因时、因地,整体治疗,根除病因。一些单纯西医治疗无效的慢性腹痛可采用中医治疗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语慢性腹痛患者平时要放松心态、注意生活起居,尤其注意饮食调养,积极就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远离烦不胜烦的慢性腹痛。
番外篇
常见心血管疾病如何防治
1.高血压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具有“三低一高”的特征,即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而发病率高。同时年的《中国高血压指南防治指南》也指出,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的目标值,一般患者降压目标是小于/90mmHg,大于等于65岁老年患者,目标血压是/90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90mmHg以下,而≥80岁的患者目标值为/90mmHg。
秋冬季节,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变大,血管收缩,使血压更易升高,且波动明显,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对于血压尚稳定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规律服药;
?对于血压明显升高或波动较大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有些患者血压升高或偏低会出现明显的头晕、头痛等症状,但仍会有一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无症状的患者也应谨遵医嘱、规律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情况。
?此外,情绪上也要保持平稳,切勿过喜或过悲或急躁,饮食上也应注意控制高盐等食物的摄入。
2.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冠心病中最为凶险的类型,年到年死亡率呈现上升态势,从年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居民对心脏病发作的症状认知呈现参差不齐的水平,小于50岁的人对此认知最差,且超过70%的人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治疗手段(包括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研究(CAMI)指出,在存在明显诱因的患者中,13.3%为天气或环境骤变,持续性胸痛及大汗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仍有1/4患者就诊时无典型胸痛症状,如表现为乏力、恶心、气促、心悸、胃痛或肩颈部放射痛等。
当患者出现如上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一旦确诊为冠心病,应规律服用药物,如抗血小板药、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及硝酸酯类药物等,条件允许应行冠脉造影,必要时行血管重建治疗。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作时机体正气虚弱,外邪乘虚而入,闭阻心脉的结果,因此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避风寒、慎起居、调饮食,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洗澡时水温适宜,时间不宜过长等等。
3.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及水肿等。心力衰竭几乎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而一旦明确诊断,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5年生存率几乎与恶性肿瘤相当。China-HF研究提示我国心衰的主要合并症为高血压、冠心病以及房颤,感染是首要诱发因素,其次为心肌缺血及劳累。
秋冬季节,气温偏低,防护不当即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者肺部感染等,感染诱发心衰;另一方面,血管收缩,加重缺血,缺血诱发心衰,无论哪一种,对于原本就脆弱的心脏来说都是雪上加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