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6日,第十七届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期间,由吉威医疗协办的CHIP病例专场圆满举行。如何更好的治疗CHIP患者,使此类患者具有更大的临床获益始终是临床医师的不懈追求。会上诸位专家相聚云端,共同探讨心内科介入治疗的疑点难点,内容涉及分叉病变、CTO病变以及左主干病变治疗的策略和优化、ACS合并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管理、ACS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处理及分叉钙化病变旋磨处理的临床策略等焦点话题,并结合病例进行了详细阐述,为线上同道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
本次线上会议特邀医院陈韵岱教授、王禹教授、郭*教授,西安医院郭宁教授,哈尔滨医院李悦教授,医院林文华教授作为主持嘉宾;医院金琴花教授、医院汤建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周强教授、医院徐绍鹏教授、首都医科大医院任利辉教授、医院(医院)许兆延教授等担任演讲嘉宾并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会议伊始,陈韵岱教授在介绍各位与会专家之后作主题发言。陈韵岱教授指出,近年来心脏影像的技术与仪器不断更新,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也不断深入。但对于复杂病变和高风险患者冠脉病变的处理,仍是介入治疗中的难点,也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重点。本次线上专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旨在为介入治疗领域处理复杂病变的诊断及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推动广大基层医生临床工作的优化。金琴花教授:分叉病变介入
治疗策略和优化
CICIONLINE
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近15%~20%为分叉病变。由于分叉病变大多至少为2个分支,且主支和分支直径差较大;因此,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术者正确的决策至关重要。首先发言的金琴花教授介绍了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常见策略,包括边支保护、单支架或双支架术、挤压边支后扩张等。边支保护是处理分叉病变时的常见操作之一,相关研究显示,边支继发性闭塞发生率高达15.8%,通过腔内影像学可以发现边支受累的机制通常为分叉嵴移位或斑块移位;因此,边支保护的总体原则在于最大限度保持边支开放,降低补救性处理边支的机会,同时避免对主支支架的潜在危害。
对于分叉病变,特别是真性分叉病变,临床医师往往会选择双支架术式,常用的双支架术式有DK-Crush、Culotte以及Tstent,其中DK-Crush是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优先选择。而在分叉病变的细节优化方面,临床医师应主要考虑球囊扩张、POT、Rewire、腔内影像学检查等四方面。球囊扩张时可选择预扩球囊,避免增加费用,而在这个过程中,球囊预埋深度、是否需要扩张以及球囊尺寸选择也值得引起临床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