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扬格瑜伽可增强健康瑜伽练习者的心脏副交感神经调节功能
作者:KerstinKhattab,AhmedA.Khattab,*JasminOrtak,GertRichardt,*HendrikBonnemeier
心脏病人康复期管理中所运用的放松技巧旨在降低未来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据推测放松训练计划可以显著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张力。但迄今为止任何现有的放松技巧都未得到证实。我们通过研究瑜伽练习期间心脏迷走神经的调节功能来对这一假设进行检验。我们调查了11位练习瑜伽的健康人士(7女4男,平均年龄:43±11,年龄范围:26-58)。每个人都接受一周一次为期90分钟的的瑜伽练习,连续5周。他们会在其中的两个干预期施行B·K·S·艾扬格专为心脏病人设计的瑜伽方案,而另三个干预期则会施行安慰法放松方案。他们在每个受训日都会接受24小时流动心电图监测。瑜伽练习组的对照组为不施行任何放松技巧的健康人群,以此来进行比较。遮盲观察者每小时对他们的心率变异参数进行一次判定。结果发现瑜伽干预期间的RR间期平均值(R波到R波)比安慰法期间及对照组(两组的P值均小于0.)都有显著提高。瑜伽练习期间的心率变异性(HRV)参数比安慰法期间及对照组都有显著提高,特别是迷走神经张力相关参数,即每5分钟NN(正常心跳至正常心跳)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两组的P值均小于0.0)和差值均方根(rMSSD,两组的P值均小于0.01)。瑜伽练习的放松法与心脏迷走神经调节的显著改善有关。由于该法易于实施且无副作用,因此可作为心脏康复方案的一项适用干预方法。
心率变异(HRV)被确定为研究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一种无创性手段,心率变异性(HRV)的降低预示着心脏病致死率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的升高,特别是心肌梗塞病人。
心脏病人在心脏康复期间运用多种放松技巧,其目的是通过心脏自主神经活动来减少未来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据推测放松训练计划可以显著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张力。但迄今为止任何现有的放松技巧如瑜伽都未得到证实。
60多年来,B·K·S·艾扬格一直致力于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工作。其方法比其他放松技巧更为优越,瑜伽体式(练习)的先后顺序及个体化执行方法都会根据心肌梗塞的严重性、康复阶段以及患者的临床情况而进行调整。运用道具以便调节练习强度或者必要时停止练习。
所属单位:Herz-Kreislauf-ZentrumSegebergerKlinikenGmbH,BadSegeberg,Germany(德国,巴德赛格贝尔格,医院;德国,吕贝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大学吕贝克校区医学院。)
邮箱:kerstin-khattab
t-online.de我们调查研究了相较于近似设定下的传统放松与锻炼技巧,该种方法是否会对健康瑜伽习练者的心脏迷走神经调节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方法
我们仔细检查了11位练习瑜伽的健康人士(7女4男,平均年龄:43±11,年龄范围:26-58岁)。他们都是正规练习艾扬格瑜伽三年以上的熟练习练者,其中有四位是具有艾扬格瑜伽资格证书的瑜伽老师。
每个人都会接受5个训练单元,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连续5周,练习时间都在同一时间(大约是中午十二点至下午一点半)。他们在其中两个受训期练习艾扬格瑜伽,其他三个受训期则施行安慰法放松方案,包括平躺于地板以及公园散步等。
为避免因个体间或生理节奏的变量不同而导致研究结论的误读,这些瑜伽习练者自身也充当个体内的对照组。瑜伽习练组还会与健康人群组进行对照,该对照组成员在年龄和性别上与实验组相匹配,无心血管疾病迹象,未练习过任何放松技巧(n=11),以便确认长期效应。
所有志愿者都书面同意其动态心电图信息可用作科研使用。
干预方案
实际检测开始之前,瑜伽习练者首先会进行3至5次干预期的练习,以便熟悉该方案中所用瑜伽体位的顺序。由于瑜伽习练者经验丰富,因此取自B.K.S.艾扬格成果的该套方案将定位于已处于康复晚期的心肌梗塞患者。
该方案以15分钟的放松式体位法为开端,接下来是60分钟的站立式、后弯式及扭转式体位法,最后则以15分钟的放松式体位收尾。体位顺序如上面体式图所示。
通常针对心脏病人的训练方案都会以独身式收尾;而这里我们则采用仰尸式(平躺于地板上)来作为该方案的结束。通过这一变化,我们设计出瑜伽方案和安慰法方案间的三种可比较体位模式(见图1)。体位动作由一位艾扬格瑜伽持证教师进行指导(K.K)。
图1:瑜伽法、安慰法及对照组的体位对照
B.K.S.艾扬格所有对心肌梗塞后心脏病人有效的体位动作都集中于打开胸部,因此站立式中会用到支架,而在仰卧位中则会使用特殊道具来支撑胸椎(比如木板和小块心形砖块,见图2和图3)。练习动作的准确描述已超越本文范畴。详细描述可参阅B.K.S.艾扬格先生所著书籍。
图2:仰卧动作中支撑胸椎的特殊道具
安慰法方案用来与瑜伽干预进行对照,包括15分钟的地板仰卧动作,60分钟的公园散步和再次的15分钟地板仰卧动作。散步和休息期间,这些受训者还会在瑜伽教练的指导下同时进行某些肌肉群的放松动作。
数据采集
在这连续5周期间,我们都会用双通道实时跟踪动态心电记录仪(英国,黑尔福德,雷诺,跟踪器二号)对所有志愿者进行每周一次的24小时流动心电图监测。动态心电图记录会从上午11点到中午12点的某个时间点开启。干预方案起始于中午12点左右。其中有3个干预期为安慰法方案,有2个干预期则施行瑜伽方案。
所有动态心电图记录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内科医生(H.B)手动编辑以排除伪差数据和早搏数据。该医生并不知晓组别和干预措施。房性或室性早搏前的一次R-R间期以及之后的5个R-R间期都会从分析数据中剔除。
每份记录需要至少22小时可分析数据以及至少90%的可分析NN间期数据才能作为有效数据样本。记录的中位持续期为24小时,有效分析NN间期占比96%。无志愿者中途退出。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
每个受试者的时域心率变异性测量工作都参照欧洲心脏病学会以及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的工作组,运用导航数字分析系统(德尔玛雷诺兹)。
RR间期平均值及其后的心率变异性参数以小时值和24小时值来计算:相邻NN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NN间期标准差(SDNN),每5分钟NN间期的平均标准差(SDNNi),每5分钟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的差超过每小时50毫秒的绝对计数(sNN50),以及三角指数(TI)。
统计分析:
我们采用商用版软件包(SPSS,12.0版本;SPSS公司)来进行统计分析。组别间比较则使用曼-惠特尼检验法。重复测量数据则是使用邦弗朗尼方差修正分析法来进行多重比较。间期间比较则用连续α校正的配对t检验来进行分析。心率变异性(HRV)参数的正态分布检验则采用柯尔莫戈洛夫—斯米尔诺夫拟合优度正态检验。除sNN50之外所有参数都属正态分布。虽然自然对数转换可能减小sNN50的分布偏度,但是考虑到缺少与先前已发表数据的对比,数据并未得到转换。心率变异值的表达方式为平均值±标准差。统计显著性设定为P0.05。
结果
每5分钟NN(正常心跳至正常心跳)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两组的P值均小于0.0)和差值均方根(rMSSD)
瑜伽组与匹配对照组的基线标准如表2所示
干预期以外的RR间期小时平均值与心率变异性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异。瑜伽干预期间的RR间期平均值比安慰法及对照组的数值有显著提高(分别为±毫秒;±86毫秒;±毫秒;两组的P值均小于0.)。
瑜伽练习期间的心率变异性(HRV)参数相比于安慰法方案期间以及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特别是迷走神经张力相关参数的变化更为明显(每5分钟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86.9±16,对比62.9±53.3±18(两组的P值都小于0.);差值均方根(rMSSSD)37.3±10,对比30.1±9,对比24.1±12(两组的P值都小于0.01)。
将瑜伽练习期间的三角指数(TI)与安慰法以及干预期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估算出前者的总体心率变异参数有显著性提高(26.5±6,对比24.6±8,对比17.6±6,两组的P值均小于0.)。相较于安慰法方案,瑜伽练习期间的NN间期标准差(SDNN)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将两者分别与干预期对照组作比较则具有显著性差异(.6±22,对比.7±32,对比78.7±26,P0.)。
每5分钟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与体力活动相关联的一项长期参数)
在休息和散步的安慰剂方案期间则相较于瑜伽方案期间有所提高(90.8±32,对比.6±33.5;P0.01),而将两者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则有显著性提高(P0.)(图3和表3)。
有一项差异分析比较了昼夜平均心率差异性(HRV)参数与干预期间之间的不同。特别是迷走神经相关参数(SDNNi和rMSSD)显示出典型的夜间兴奋性,这说明副交感神经在夜间具有更高的活性。对这些参数来说,只有瑜伽干预期的提高才能比得上夜晚峰值(见图4和表4)。
讨论
这项研究证明通过瑜伽训练来放松与健康瑜伽习练者中心脏迷走神经调节功能的显著提高有关。
由于这种方法操作方便,无副作用且能引起生理与心理的深度放松,因此它可作为心脏康复期的适当干预以改变自主神经平衡,从而提高迷走神经活性,并且有可能降低心脏死亡率。
LaRovere等人展示出通过踏车运动(心脏康复方案中一项得到确定的训练方法)来运动训练可提高患者在心肌梗塞发作后的迷走神经活性,压力反射敏感性可作为自主神经标志进行研究。但是,据他们报道单单运动锻炼似乎并不是提高生存率的唯一决定因素。只有当运动锻炼结合压力反射敏感性的提高才能提高预期生存率。Billmann等人从小狗试验中断定即使不进行体育锻炼,压力反射敏感性的提高也与心肌梗塞后心脏死亡率风险的下降有关。
同样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小狗试验中,Kukielka等人报道说次极限长时程运动最初会降低心脏迷走神经调节能力,但进一步锻炼却会缩小最初锻炼诱发的心率变异性下降值,这表明处于训练状态中的锻炼期间能维持更高的心脏迷走神经活性。
另一方面,Duru等人发现心肌梗塞后新发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经过康复中心一、二和十二个月的训练,他们的心率变异性指数并未受到高强度运动训练的显著影响,尽管临床指标有所改善。
这些结果表明,患者在心肌梗塞后大多数会继发左心室功能不全,而运动训练仍然对改善心率变异性具有有限的益处。
此外,受试者在未经训练状态的情况下似乎需要首先提升为受训状态,这样运动训练才能对心脏迷走神经调节产生积极影响,而在这个运动能力增长阶段可能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特别年轻和未经训练的患者存在风险,他们倾向于作出超出自身(心脏)运动能力的行为。我们也感受到左心室功能减退或患有并存疾病的患者往往无法耐受踏车运动的常规锻炼。
在这些情况下,通过放松方案来加以锻炼可能是一种合适的替代疗法,很多康复中心已将它们作为附加训练而加以应用。
Dixhoorn等人曾进行过27组对照试验,心肌梗塞患者在该试验中会学习放松疗法,其中一项关于放松疗法对缺血性心脏病康复及预防作用的系统化荟萃分析揭示出强化监督放松练习能增进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康复。这项荟萃分析所涉及的放松技巧包括渐进式肌肉放松、自生训练、生物反馈、呼吸放松法、催眠法以及心理训练等。
在这27组对照试验中有3项研究调查并揭示出心率变异性能起到积极效果。应用到的放松技巧有渐进式肌肉放松、呼吸放松、深呼吸、暗示控制放松法和生物反馈等。
我们可以在本次研究中证明健康瑜伽习练者所使用的B.K.S.艾扬格方法要优于简单的放松方案(包括静卧在地板上以及诸如公园散步这样的轻微运动)。我们认为他的方法有可能会优于其他的放松技巧,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放松组合(其组成如肌肉拉伸与放松、深呼吸、意识法(犹如生物反馈)、心理健康、专注与冥想等)和非常精确的治疗性身体行为,可根据任何限制条件或者共存疾病而进行调整。
为心脏病人量身打造的体位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心脏的循环载荷状态,这能对其重构和康复起到积极影响。在每个体位中,胸腔都会保持打开以改善呼吸并实现更高的血氧含量。后弯动作则能对纵膈腔起到纵向拉伸作用。
根据患者康复和身体状况的阶段,身体会逐渐尝试反向程度更高的体位,这能提高静脉回心血量。
受训者的心率在瑜伽运动期间要比替代方案期间更低。即使在加强身体紧张度的体位时,如站式或者后仰式(运用缓慢和更多等长收缩),心率也没有显著加快。心跳缓慢能延长心脏舒张期充盈时间,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增加心肌灌注。
Diaz等人在一项针对名患者的研究中清楚明确了疑似或确诊罹患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高静态心率(同时反映出心脏自主神经失衡,倾向交感神经活动)是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此外,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引入心率减速力这一概念,这是一个以动态心电图为基础,评价迷走神经活性的新指标。这项研究着重强调在接受现代治疗(特别是涉及急性血管再生过程的治疗)的梗死后患者中,心脏迷走神经调节对于心血管病死率起到关键性作用。
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探讨治疗瑜伽对心脏迷走神经调节所展现出的积极作用是否能转移到心脏病人身上并引用到心脏康复程序中去。研究局限性
这项队列研究(正规瑜伽习练者)证实了瑜伽对心率变异性参数长期影响的结论。然而尽管瑜伽习练者的24小时生理节律(比如SDNNi和rMSSD)要比控制组高,但是研究对象太少而无法表达出显著性差异。
需要更多研究来调查瑜伽训练对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长期影响。
鸣谢B.K.S.艾扬格先生在这项研究中所给予的指导。他为配合这项研究对体位顺序进行了适当调整,并且让我们一睹他在瑜伽疗法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接下来,小编将会陆续发布《艾扬格瑜伽理疗功效的科学验证》报告集的内容,敬请留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