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留言问身体内的血液黏稠会有什么危害吗?答案是肯定的!
当我们血管里的血液变得黏稠,血液流速就会大大降低,由于流速减慢,血管壁更容易沉积吸附血肿的脂肪、胆固醇、钙等物质,血细胞容易发生聚集叠连,就像河流的淤泥慢慢堆积在河岸边,河道就会越来越窄,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河水正常通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血液特别黏稠,供应咱们大脑的血流灌注就会减少,轻则可出现头晕、健忘、精神不振、失眠的情况;严重者可能加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形成,诱发心肌缺血、脑缺血等疾病。
那么血液黏稠有何症状表现?睡觉时出现2个症状,可能提示血液黏稠。
(1)晨起头晕:主要表现为早上起床后头晕、犯困、不清醒,通常会在早饭后头脑慢慢恢复清醒状态。
(2)午后犯困:主要表现为吃完午餐后出现强烈的困意,迫切需要进入睡眠,否则整个下午都会犯困、无精打采。
除了这两个典型症状,由于血液黏稠度高,血流较慢,血液黏稠导致心脏以及大脑、神经血流减少,还可能导致下蹲后气喘,阵发性视力模糊等症状。
那么该如何纠正血液黏稠的情况呢?
首先就是要重视水分补充,一是要掌握时机,早晨起床后、三餐饭前1小时和晚上就寝前,最好饮水毫升。
第二是应该饮用稀释效果较好的水。盐水、饮料是不行的,会促进细胞脱水;冷水会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有碍水的快速吸收;纯净水里没有电解质,其低渗状态会使水很快进入细胞内,对稀释血液也不理想。理想的水应是20到25度白开水,其渗透压最接近血液和组织细胞。适当运动,也能加速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