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医院副院长高传玉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冠脉介入技术在全球刚刚兴起,只有北京、上海等个别城市有该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河南省在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对患者和家属来说,往心脏里安装支架是闻所未闻的事。”而张敏的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也成为河南首位接受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的患者。
(健康时报记者邱越)“22年前,高传玉医生给我放了全省第一个支架,现在身体还很好……我一直按时吃药,要想长寿,就一定要听大夫的话!”
时隔22年后,在医院冠心病一病区,86岁的张敏(化名)正高兴地与医院副院长高传玉医生拉着家常。
医院副院长高传玉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年,张敏接受了心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她是河南省首位接受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的患者,当时她的主刀大夫,正是年轻时的我。”
高传玉医生和张敏(化名)。受访者供图。
22年前成河南首例心脏支架患者
年冬季的一天,64岁的张敏正在家看报纸,却突然感觉胸前区疼痛难忍,紧接着就大汗淋漓。张敏的女儿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医院。
据高传玉介绍,当时张敏反复心绞痛,入院后药物治多日治疗效果不好,是典型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导致的非透壁心肌梗死,急需开通血管,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
“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另一种方法就是在心脏的冠状动脉植入一枚支架,否则患者就可能心梗,有生命危险。”高传玉回忆:“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冠脉介入技术在全球刚刚兴起,只有北京、上海等个别城市能开展介入治疗技术,河南省在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对患者和家属来说,往心脏里安装支架是闻所未闻的事,当时第一代裸金属支架刚刚传入中国不久,河南还没有治疗先例,而且当时的医疗设备也远不及现在,这几点是张敏和她家属顾虑的主要因素”。
但当时高传玉医生在国外进修时已经有多例支架植入手术的经验,“手术我还是很有把握的。而且当时的现实是,张敏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高传玉说。
最终,张敏和家人选择了医院,同意了手术方案。
据高传玉医生介绍,张敏虽然症状比较严重,出现了反复胸痛、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等情况,但所幸病变比并不复杂,手术的难度也并不非常高。张敏的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高传玉医生在前降支近端置入一枚支架后,张敏的心肌缺血症状立即得到缓解。
也因此,张敏成为了河南首位接受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的患者。接受心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后,张敏的生活则更加自律了。康复出院后,张敏每天按时服用抗凝、降压、降脂药物,少吃甜品和油腻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就这样平稳地度过了17年。
17年后再次接受支架介入手术
直到年,已经82岁的张敏再次突发胸前区疼痛。
高传玉医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原本生活自如的她很快出现走路困难,最后甚至卧床不起。在家人的陪同下,张敏再次找到了高传玉医生。
检查结果显示,引发这次胸痛的原因是她的右冠状动脉出现了多处狭窄,狭窄程度达90%以上。对张敏病情十分了解的高传玉再次带领团队为她实施了介入手术,病情也得到缓解。
“第二次手术时,张敏的依从性更好了,她自己都知道肯定是要放支架了”,高传玉医生说,医院的硬件条件也完全不一样了,从器材到设备全面升级,医护人员的经验水平也进一步提升,所以从术前沟通到手术完成一切顺理成章,老人的治疗效果也很好。”
高传玉医生和张敏(化名)。受访者供图。
高传玉医生告诉记者,继张敏之后,他还先后为张敏的多位家人治疗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这种默默的肯定和认可,无疑是最好的医患关系。”
已经86岁高龄,身体状况依然不错
“如今,张敏已经86岁高龄,身体状况依然不错”。在高传玉医生看来,这不仅得益于医疗技术的帮助,张敏那“教科书”式的自我健康管理方法也是极为重要的。
据高传玉医生介绍,张敏第一次做支架植入手术时是64岁,年纪并不算大,但症状较重,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及时、正确地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张敏当时已经知道自己有胆固醇高的问题,但由于上世纪90年代,大家普遍对高血脂认识不足,认为胆固醇高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症状,所以张敏几乎没吃过药,而最后直接导致了心绞痛。”高传玉医生说。
高传玉医生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人的血压、血脂、血糖都是可控的,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规律的生活,再加上定期的随访,严格执行医嘱,多与医生沟通,这个疾病的发展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高传玉医生和张敏(化名),受访者供图。
二十多年来,张敏每医院,请高传玉医生调整药物,她经常跟儿女们说,“现在‘按时吃药、定时复查、听大夫的话’就是我的‘秘诀’。”
高传玉医生对张敏说:“您的生活习惯很好,遗嘱也遵照得非常好,保持好的生活态度,一定能够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