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治病是中西药并存,中药治疗有重要地位,很多疾病通过中药治疗,可达到治愈、缓解、抑制、修复等作用,千百年来实践证明,有的中药不仅能治病,还可以直接吃,养生保健作用明显。
中药使用方式,主要是中药汤剂和中药颗粒。汤剂更加深入人心一些,在人们观念中,医院还是药店,那一排高大整齐的中药柜里,藏着很多神奇的组合,加水煎煮,喝了就能祛病强身。但“是药三分*”,中药也是药,对身体影响多大?
中药汤剂,喝了身上有“中药味”,靠近就能闻出来,更深刻的体会是:苦涩,苦的难以下咽。“苦”的原因是糖苷类成分引起,但自古以来就有“良药苦口”的道理,这些成分里,是中医师的加加减减配制的,通过望闻问切,急症一付一调,正常药方三付一调,补药多为七付一调,要吃一段时间。
有人认为中药比较“*”,怎么个“*”法,要用剂量来考量。任何药品,使用过量就会走向反作用,或中*,或致死。中药所引起的中*,多见于肝损伤、肾中*、胃受损、肌无力等,中药中*的原因,无非有两大类:
一是药品本身有*,如含有马兜铃酸的青木香、广防己、关木通,含有生物碱成分的川乌头、雷公藤,或者本身药品就是*物,如朱砂、砒霜等。一些中成药如牛*解*片、养血生发胶囊、壮骨丸等有引起内脏损伤的成分,在说明书上有提示。
二是民众的误解,误认为中药是草本精华、天然药品,安全无*,将中药等同于保健品。实际上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加上产地、采挖、炮制、配伍、煎煮等方面操作不当,增加了中*的风险。
但中药引起中*,并不是中药本身的问题,而是有的中医术业不精,中药汤剂配伍考虑不周,有的西医不会辩证,中成药大量使用,或患者迷信验方、偏方等,把大量中*的因素甩在中药身上。
身体出现问题,喝中药,无非两个结果:
1、用药对症,身体逐步恢复,这个过程短的数周,长的半年,身体调理好了,但如果继续用中药,会造成既有的平衡打破,又出现新的问题。
2、用药不对症,导致雪上加霜,或病情延误,病情加重了,要赶紧停药,调整用药方案。
所以,中药长期喝,是没有必要的。长期喝会造成一定副作用,全身乏力,精神不振,说不上哪里疼痛等。如果身体有某些慢病,不想吃西药,想通过喝中药长期调理,应该遵医嘱用药。
但有是中药材,如枸杞、菊花、金银花、决明子等,同时也是食物,很多人喜欢泡水喝。这种情况不算是喝中药。因为中药的药方,讲究的是不同药物之间的增减、配伍、协同。
用中药调理身体,是一个系统调理的过程,不像西药头痛治头、脚痛医脚,解决就完事。在调理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不仅现在的病症减轻,可能以前困扰的一些其他毛病,也明显减弱或消失了,这就是中药和中医的魅力。但喝中药需要时间解决,急不得,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又陷入乱用药、超量服药的怪圈。
用中药治疗,要考虑和遵守两条铁律:
1、患者本身自觉或配合。比如,明明告知不可吃辛辣生冷,却忍不住;告诫不要熬夜晚睡,永远在保证明天就改正;明确一天几次药,什么时候吃,就是不听,自己想怎么喝,就怎么喝,效果当然比较差。
2、中药的熬制、服用有要求。熬制不可用铁器,连舀、盛的容器也要避开铁器,用陶瓷、不锈钢材质都可以;熬药的水量要严格按要求,控制不好对药效有影响;前期一般大火,后期用小火;服药要问清空腹还是饭后服用,或是睡前服,千万不可自行加减服用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