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属下品,言其“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礕,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可见早在多年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附子具有温阳散寒,通阳除湿止痛的功效,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附子因其有*故多炮制后入药,根据炮制后颜色、味道的差异,分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等,黑顺片与生附子的功效最为相近,因此现代临床入药的附子多指黑顺片而言。
附子因其能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起沉疴、拯垂危而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被公认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医圣张仲景为擅用、倡用、多用附子第一人,《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含附子者即占34条。仲景用生附子以回阳救逆,用炮附子以温经扶阳,散寒除湿,在太阳、阳明、少阴、厥阴等病篇中均有涉论,“患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凡有阳虚内寒之征象者,均以附子温阳散寒,且配伍灵活,百用而不爽,如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等;明张景岳有“四维药”之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者,乱世之良将也”,所谓“四维”者,原指“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准则,为立国安邦之要,张景岳将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乱世良将,可见其有拨乱反正、治病保命之功;已故大家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更有医家因附子而被后世称颂,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临证因擅用附子而取得卓越遏临床疗效,以此博得医林佳名。
故从历代先贤的论述中,足见附子功效之显着,荡群邪而扬正气,其作用主要是增强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以纠正疾病发生的内在生理失常,即中医“治本”之法。因此,若能明附子之理,知附子之用,势必可解决现代医学的诸多难题,心脏康复亦不例外。
附子的现代药理及*理研究
1.药理研究
据现代药理分析,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及消旋去甲乌头碱是附子内剧*化学成分,另含有甲基多巴胺盐酸盐及去甲猪毛菜碱等。临床可用于多种心脏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律失常、休克、房室传导阻滞等。
强心作用附子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中的消旋去甲乌药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等成分具有强心作用。具体作用包括有升压、促进心肌收缩,提高心率,扩大心搏输出量。
抗心律失常作用附子中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能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心率失常,其中水提物的作用最为明显。
对血管和血压的作用附子中的去甲乌药碱、氯化甲基多巴胺、等成分均能升高血压的作用。具体作用包括扩张心血管、脑血管、股动脉,提高机体血流量。
抗心肌缺血和抗凝作用附子注射液可显着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静滴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心肌的供血供氧。
抗休克作用附子中的去甲乌药碱可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降低血流阻力,并使减慢的心率加快,改善心功能。
2.*理研究
附子的主要*性成分为二萜类生物碱,包括双脂型、单脂型和脂型生物碱,其中双脂型生物碱的*性最大,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肌肉组织,具有明显的心脏*性和神经*性。
心脏*性:附子所含的乌头碱类物质能诱导致心律失常,引起心室纤颤,直接对心肌搏动产生影响。同时还间接通过心外神经介导造成心脏*性,具有明显的抗胆碱和阻断迷走神经特性,从而诱导心律失常。
神经*性:生附子中所含的乌头碱可能被血脑屏障阻断,难以进入中枢发挥作用,并且肝脏的代谢活动也能将部分强度性的乌头碱转化为弱*性的苯甲酰乌头原碱和乌头原碱等,降低了血液中*性成份水平。
附子配伍
上述研究证明附子的*性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因此掩盖其临床的实用性。
附子不仅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抗炎镇痛等功效,还可以增加机体免疫,具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在临床中,常被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低血压、冠心病及风湿性心脏病等,疗效显着。正如恽铁樵曾所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如何运用附子一直是历代医家所面临的难题。为了发挥附子最大的药用功效,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可通过炮制和配伍等方法来减其*性。
《神农本草经》说:“若有*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利用药物七情来配伍,达到附子减*增效的目的,是古代医家常用的手段之一。附子配伍他药可缓其燥烈之性,增回阳之功,临床常用以下药物搭配附子来治疗各类心脏疾患。
附子配干姜附子与干姜是临床最为常用配伍。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
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正如古人所言:附子无姜不热。且干姜的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能减少附子的乌头碱含量,降低附子*性。因此附子配伍,常用于亡阳证,如《伤寒论》中的四逆汤,以附子、干姜、甘草同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故亦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
附子配桂枝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具逐寒祛湿之功,可通利关节,祛深伏之寒湿;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之寒。二药合用,共奏温通心肾阳气,散寒痛经止痛之效。陈妙峰用二药配*参、*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均可运用。
附子配细辛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凝,温通肾气,开通诸窍,配伍附子温通宣散,彻表入膀胱经,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二药相配表里兼顾,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是止痛常用的药对,可用于治疗阳虚寒凝型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但有研究认为细辛有诱发心房纤颤的可能,故临证当慎用。
附子配麻*附子大辛大热,峻补阳气;麻*辛温,发汗解表,一攻一补,助阳解表,常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避免阳虚无力驱邪外出,或恐汗后更伤阳气,扶正而不碍邪。并且附子化气行水,麻*利水消肿,合用则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颇佳。仲景所立麻*附子甘草汤和麻*附子细辛汤均为此意。邱祖萍等将麻*、附子与生脉散相伍用于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证见咳喘、水肿者,取得可观的疗效。
附子配人参吴谦云云参附“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盖因附子回阳救逆,人参善补五脏元气,具有益气救脱作用,二药配伍,互补协调,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益脾阳,回阳固脱。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热伤阴之弊,人参得附子则补气而兼温里之功。
《伤寒蕴要》说:“附子,乃阴证要药……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可见两者为拯救垂危必用之药。以此制成的参附注射液,现临床广泛用于心衰、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抢救,快捷而有效。
附子配*连古人尝用*连炮制附子,以减其*性,但后世多认为此法不妥,因附子之*虽减,其效亦随之流散,张景岳谓附子以*连制用者,如食萝卜。但若于方中共享,却为有效,如《伤寒论》中的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王旭高认为“*连配附子能交水火于顷刻”,辛开苦降,阴阳相济。心悸属寒热错杂,阴阳互损者,用之甚宜。药理研究证明*连小剂量能兴奋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可抗心律失常。
附子配瓜蒌十八反云:“半蒌贝蔹及攻乌。”在传统中药理论中,乌头与瓜蒌互为反药,附子作为乌头的子根,故亦不能与瓜蒌同用。但仍有医家合用之以疗胸痹之疾,如张伯叟认为附子与乌头虽属同一植物,但毕竟不是一物,其临证合用二药,温阳宽胸,用治胸痹属阳虚寒凝者,疗效甚佳;祝味菊也赞同两药共享,说“《金匮要略》中的栝楼薤白白酒汤治胸痹甚效,近世所谓风湿性心脏病颇类乎此,若再加附子等振阳之品,其效更彰”。笔者认为如此配伍皆基于大医之丰富临床经验,切不可随意仿之,当须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