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短短一周,3位医生不幸去世如何让医务人
TUhjnbcbe - 2023/5/7 21:45:00
规范化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ft/180423/6185586.html

年医师节前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先后有三名医生不幸去世。

一位是年仅37岁的杨宏发,医院的高年资主治。8月21日晚,他在实验室忙碌到半夜,回到宿舍后再也没醒过来,第二天早晨被室友发现;

这让他的同学感到唏嘘:一名心内科医生,却死于心源性猝死。(见报道《又一位抗疫医生猝死……》)

一位是44岁的张颜波,山东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学博士。8月16日,他因过度劳累不幸猝死。

还有一位,是53岁的刘伟,山东省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同样是医学博士。8月16日凌晨,他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细看三位医生的履历,和相关文字记载,生前他们都是口碑好、技术佳的好医生,且都在不停追求职业上的突破……

令人痛心的消息就没有间断过——

年3月20日,山东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白晓卉主任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2岁;

年3月27日,我国著名血液病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周剑峰教授,因突发冠状动脉夹层抢救无效去世,终年57岁。

年4月20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的蒉纲教授不幸突发心血管意外逝世,终年51岁。

年4月20日,30多岁的深圳二院麻醉科主治医生潘传龙倒在工作岗位;

年4月23日,鹤壁浚县伾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张利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年仅45岁……

每一位医生的成长,都经历过过五关斩六将,出师路漫漫。这些掌握精湛医技的好医生,最终因未能照顾好自己的生命健康,不幸早逝,实属遗憾!

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谁来呵护?

激励人前行的一道光

他们都是患者信赖的好医生,同行心中的榜样。

杨宏发是一众实习生眼中的好学长,不仅脾气好、技艺精湛,还随叫随到。曾有学弟学妹感慨「他是激励前行的一道光」。

他是湖南首批支援湖北*冈医疗队成员,58天支援期间,他不仅成为队友们的主心骨,还是开心果,被亲切地称为「发哥」;因表现出色,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共产*员」等荣誉称号。

荣誉加身,他竟有些诚惶诚恐,找到院领导说:「自己去抗疫,根本没有这些想法,这些荣誉太重了。」

院领导评价他,不贪天之功,不推己之过,在当今社会,他的表现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本质秉赋,读书人的铮铮铁骨,却又有医者的侠骨柔肠。

张颜波去世的前一天,同事还在为他评选院十佳青年医师投票。

他是一位热心肠的医生。同事发文回忆,每次有熟人看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找他,他就一句话,「把我电话给病人,让他直接找我,我给你安排处理好。」每次他总能把病人处理得妥妥当当、满满意意。

山东第一医院推行「全院共享一张床」制度,神经内科床位住满后,张颜波把门诊里需要住院的姬大爷被收进心内科二病区,「您放心,我会去心内科查房,治疗和护理都是一样的。」

这已经是张颜波那天收治的跨病区住院的第7个病人,同时也创下了当月跨病区收治77个病人的历史记录。

守护无数患者心脑健康的医生,却没能守护自己的心脑健康。40岁刚出头的张颜波两鬓已经花白。

图:年9月12日,*员志愿者义诊活动中的张颜波,时年42岁。

刘伟的过往履历也非常亮眼——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师从我国著名显微神经外科专家赵洪洋教授和朱贤立教授。

年8月博士毕业后,他作为人才医院;年11月作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担任神经外科副主任至今。

为了晋升高级职称而去读博

细看他们生前的人生轨迹,都像上足了发条的时钟一般,不停追求上进!

杨宏发从南华大学毕业后,入职医院工作的8年多时间,每周一、周三、周五值急诊班,晚上随时待命,每隔4天值一个24小时班。除了这些排班外,几乎每个白医院。

疫情来了以后,这样的情况更加普遍。有来自青海的健康界网友说,今晚一个病人非要转院,原因是输液完了后,压了床头铃,没有第一时间来给他拔针,说是我们的服务跟不上,会耽误他们的治疗。

殊不知,全科40~50病人,只有一个医生,三个护士,没第一时间来拔针,是因为在其他病房做治疗,并非是坐着不动。其余医护人员全部参加当地全员核酸,从凌晨五点起床,六点出发,有时连早饭没来得及吃,一直坚持到中午12点,完了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还要继续回来上班,没有休息,没有请假,也没有怨言,这样的上班是连天连夜。

有来自四川的健康界网友诉苦道,在医院上班就几乎与各种假期绝缘了,从来没听过什么年假什么强休假,过年能够回家一趟都算福气了。

有健康界网友评论称,为什么(要宣扬医务人员)全年无休,为什么吃不上一口热饭,畸形的观念,这种就不应该值得鼓励。

杨宏发的妻子同样是医生,她曾描述,丈夫每天回到家的第一感觉就是累,「他经常坐在沙发上都能睡着」。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不能晋升高级职称,早已超负荷运转的他,仍选择去读博士,与医院签约委培。

熟悉他的同事说,他读博期间一门心思搞科研,绝大部分时间扎根实验室。

医院的院领导评价,在学历不断拔高与内卷的时代,杨宏发读博士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与自我完善,更是一种自我修炼,其实也是对自己、对家庭负责任。

有与杨宏发同样来自湖南的健康界网友评论称,在医院,没有博士学位,进不了正高,评不了博导,外加一个国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

有来自江苏的健康界网友评论称,他以前有个同事,医疗水平很高,治愈率很高,病人满意率很高,50多岁了依然是主治,因为他的学历是大专。

张颜波生前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等项目5项。在Neurosignals、IntJMolSci、NRR、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近80篇,主编著作2部,副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3部。

张颜波被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章有篇,总下载量达。

他去世后,同事发文感叹,「愿天堂不再有繁忙工作、不再有SCI压力、不再有烦心琐事」。

刘伟,在从事神经外科工作二十余年间,对脑血管病、颅底及鞍区肿瘤的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展了各种显微神经外科和神经内镜手术数千台。

如何让医务人员别太累?

近些年来,医生猝死的消息,屡见报端;中国医生很累,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常常听说,有的医生因为连续做手术十来个小时,没时间吃饭、休息,下了手术台已虚脱;连续出诊多个小时,看几十个号,中间顾不上喝一口水,结束后口干舌燥;此外,他们还要应对考试、做科研、写论文……

长此以往,他们的身体一直在透支。就像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会掉下来。

医院工作的健康界网友评论称,就算不是疫情,她们一个月也只能休一两天假,抽调守高速路口、采核酸。医院间内卷得很厉害,工作任务完不成,大家都要扣钱挨批,所以大家只能被推着走,白天看门诊、收住院、处理病人,早晚和可以休息的时间给学生做体检,完成公共卫生的任务。她希望国家强制执行医务人员休假制度,「不要再有所谓的英雄出现」!

医院的健康界网友评论称,一轮又一轮的全民,一波又一波的入户,手里拿的不是麻醉针,是一根根的棉签,医院开诊,我拿起麻醉针,针是抖的,我的心也是抖的,因为时间太久,业务都不熟练了。

疫情三年值过深夜里的预检分诊,转运过国外落地沈阳的人,严守过沈阳的高速路口,参加了数不过来的全民,入户入到对管区内的小区了如指掌,我可能快忘了,我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麻醉医生。

而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医生工作强度大,平均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经常会熬夜、晚睡,仅8.1%从不熬夜,因为值夜班是医师工作的常态。

有来自陕西的健康界网友评论称,白班连着夜班上,第二天中午下班。然后在凌晨三点起来采核酸。什么时候是头,累的我心肌缺血。

有来自安徽的健康界网友评论称,一个夜班下来查房、手术,没有一个下夜班是(中午)12点之前能回家的。

那么,如何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

猝死,表面看来像是种突发的症状。但其实所有的猝死前期并不是毫无征兆的,这是蓄谋已久的事件。临床上,很多猝死的人,都会经历一个高压、长时间的精神紧绷、高强度工作事件。

「医生过劳」不仅要依靠医生本人的自我调适,也要有外力推动,需要有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做保证。

因此,年美国医学会硬性规定,任何单位不得让医师工作超过每周80小时,并且不得24小时以上连续值班。值班12小时后立即下班,不承担任何职责。

有违反者,即使霍普金斯、哈佛、耶鲁、医院,都被严重警告,全国通报,主任撤职,院长警告。

这一思路,或许值得我们借鉴,毕竟,医院人才建设,离不开以人为本。

中青年医生正处于家庭和事业关键期,既希望在业务上有所突破,也有学术科研的任务,还要面对病人及自身家庭的压力。

有来自广东的健康界网友呼吁:把医护还给病人!

从院方、主管部门,到全社会,都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理解、尊重和关心医疗战线上的每一位医务人员,正视他们的付出,让他们的健康权益得到应有保障!

来源:健康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短短一周,3位医生不幸去世如何让医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