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色中国的新闻业从这里走来 [复制链接]

1#

红色中国的新闻业从这里走来


“采用活泼的、群众的宣传语言,把我们的*治影响传达到工厂中、兵营中的广大群众中去”,“争取广大的工农革命群众到我们的领导之下,必须反映他们的具体的迫切要求”……在江西瑞金,读到早期《红色中华》报传达出的新闻宣传观点,参加老区行的新闻工作者们仍然深受教益和启示。


  赣南瑞金,是红色中国初露端倪的地方。24日上午,中央新闻单位的们来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府所在地叶坪,惊喜地发现,毛泽东同志旧居侧后方,便是红色中华通讯社、一座原汁原味的狭窄二层客家小楼。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们纷纷在此合影,11名本报也互相招呼着聚齐,怀着激动的心情涌进一间狭小的室里仔细观看。室内陈列的报纸,是1931年12月11日创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它的发行量曾高达4万多份一期。


  这里,称得上是红色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起点。当年处在敌人四面围剿中艰难生存的苏维埃*权,对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视和规律研究,新闻出版事业的红火,都令人惊讶和赞叹。短短数年间,这里出版的书籍多达400多种,有各类报刊130多种。《红色中华》报因为发行量广,新中国成立后收集时,瑞金很多百姓都拿出了他们保存的全套报纸。


  因为有这样广泛、强大的新闻宣传活动,才有了*的影响的迅速扩大,才有了分散的革命根据地和红*的沟通和壮大吧!《红色中华》报在发刊词中指出,它的工作,是要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权,纠正各级苏维埃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浅显直白而活泼的评论语言和报道形式,也让人生出感慨。


  “从当年的毛笔、砚台、土纸、手写油印,到今天我们敲键盘用电脑、通过互联平台传播,新闻工作的形式已经彻底改变,但愿新闻工作的精神本质,还能在我们的手中薪火相传,永不改变!”年轻的人民王倩这样说。


  这,也是所有中央新闻单位参加“三项学习教育”的、们的心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