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沈剑刚大道歧黄与科学创新之路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注意事项 http://m.39.net/pf/a_4785535.html
《科学中国人》封二人物——沈剑刚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传承数千年的东方智慧。从古至今,每当灾难降临,流行疾病袭来,中医药总能以它良好的疗效和作用抵御疾病的威胁,救助濒临死亡的患者,维护中国人的种族繁衍。在年的新型冠状病*肺炎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学在疾病预防、既病防变、控制轻症转重症和促进病人康复方面彰显了独特的优势。

然而,近百年来,国内外对中医的科学性一直争论不休,一方面,中医药治疗奇难杂症呈现许多拍案惊奇的案例,显示它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另一方面,国际科学杂志上却屡屡报道中医药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显现出中西文化的碰撞,造成医学界长期对于疾病治疗的中西医理法和方案的争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治疗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对生命现象认识的传统智慧,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基础是什么?这一直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许多科学家和中医药学者秉承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拨开迷雾,洞悉真知,以科学的数据和理性的分析,给出了有说服力的答案。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沈剑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探索中医药学的科学原理和疗效基础,以及认识中医药的内在规律方面,他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理法方药的治疗思想,运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为中医学在当代临床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克服新的挑战,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新道路。

沈剑刚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年从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至今,他一直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为了探索中医药的“真知”,他从中医临床到西医临床医学、生物物理学、药理与*理学再回归中医学,从多学科角度诠释了中医药学的独特科学基础。在本刊记者对沈剑刚的专访中,他总结了30多年的不懈探索,感言道:“中华医学,博大精深,面对当代临床,当博极医源,汇通中西,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中西医学,其表述方式虽异,随着科学进步,中西理法在治疗疾病方面殊途同归,只有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才能揭开中医药理论的神秘面纱,彰显其内在的科学。”

沈剑刚在实验室工作照

01博极医源,汇通中西

年,沈剑刚通过高考入读湖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通过5年的系统学习,因为成绩优异,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第一*医医院中医科工作。

现已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的中国第一*医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唯一的医学院校,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一所“部委省”共建高校。在这里,沈剑刚系统地接受了中医及西医内科学住院医生的训练。在这段从医经历中,有两位中西医结合的名医对沈剑刚影响至深:医院中医科主任谢天忠教授,医院中医科主任的陈宝田教授。在随诊学习中,沈剑刚受教于两位老师良好的医德和扎实的中医西医基础知识与临床经验,为他日后的医学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多年后,沈剑刚回想自己的从医之路时写道:“弱冠之年,步入医坛,行医济世,时年以为经伦满腹,仲师医训,流派医方,烂熟于心,起沉疴于举手投足之间。然投入临床,方知乃井底之蛙,疗效乏陈,乃奋发图强,无论中西,兼收并蓄,眼见西学成就之宏大,危难诸证可立见功效,且明悉医理,于是追求真知以臻致道。”

在临床实践中,沈剑刚越来越坚定治病救人的理想,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是否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去理解和解释中医的疗效基础?”为此,他于年报考了中山医科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师承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大师侯灿教授,攻读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侯灿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中西医结合专家,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医八纲辨证的病理生理学理论基础,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对中西医的沟通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中西医结合研究指引了方向。在侯灿教授门下,沈剑刚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同时他也有幸在我国第一代自由基生物学及自由基医学专家陈瑗教授和周玟教授的指导下,从事中药抗氧化损伤及其机理的研究。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后,更加坚定了他从事中医学科学研究的信心。

硕士毕业后,沈剑刚返回第一*医大学中医系升任为主治医师和讲师,通过进一步接受心血管疾病专科医师训练,他开始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及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工作,其间获得了第一*医大学校长基金元人民币的资助,这是沈剑刚的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他也由此为起点正式开启了科研之路。年沈剑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从事中医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该项目在国际和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相关成果于年获得了原总后勤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因为杰出的研究成果,沈剑刚成为第一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和第一*医大学跨世纪优秀人才。

年,沈剑刚获擢升成为当时第一*医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和副主任医师。“虽比高飞雁,犹未及青云”,为了探索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基础,沈剑刚毅然报考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师承忻文娟教授和赵保路教授,从基础到临床系统地研究了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中药银杏和知母的心血管活性。相关研究工作在国际著名期刊BBA和《中国科学》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并荣获了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其论文被选为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五届国际一氧化氮生物学医学会议交流报告,他也是当年唯一获得大会资助的中国大陆青年学者。在参加第五届国际一氧化氮生物学医学会议时,沈剑刚结识了很多领域内的著名专家和前辈,开阔了他的科研眼界。

年,沈剑刚远渡重洋,到美国一流学府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他进入达茨茅斯医学院担任副研究员。在美国的3年科研经历让他受益匪浅,为之后的科研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年9月,沈剑刚获聘为香港大学内科学系医学物理科研究助理教授,从事医学物理研究。3年后,他再次赴美,在新墨西哥大学脑成像中心和药学院任助理教授。在那里,他运用顺磁共振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发展了新的脑氧监测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顺磁共振脑氧成像地形图技术及其在脑卒中的应用。他先后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了20余篇顺磁共振技术在医学上应用的学术论文,也因此,他于年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第次“顺磁共振的科学研究与医学应用”香山科学会议,并作《顺磁共振技术:未来医学发展的新方向》的中心议题评述报告。随后,在年第次“氧化还原平衡与重大疾病防治策略”香山科学会议上,他又对氧化还原平衡与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防治作了中心评述报告。

年,虽然在美国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已经奠定了基础,沈剑刚却对自己的事业做出了重新定位。回首过去10年现代生物医学的科研历练,他深刻意识到西方医学治疗理念具有局限性。他认为:“随着当代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成为主要的疾病,这类疾病涉及多靶点多信号系统的紊乱,发现了很多新的治疗靶点,并因此发展了许多新药,而这些新药面对多系统紊乱的疾病,临床疗效往往不太理想。而中医中药针对这种多系统紊乱的情况有独到优势。中医药学强调治未病,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核心思想的医学体系,在当代疾病的防治方面应该大有作为,然而许多中医治疗有优势的疾病从循证医学的研究却显示证据不足。此外,许多经典方剂因为含有重金属成分而使人心生畏惧。如此种种因素造成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安全性及其疗效产生了疑问,而我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在解决这些科学问题上具有优势。”沈剑刚经过系统思考,确定中医药健康理念才是健康与疾病治疗的方向,决定回归中医中药。年1月,沈剑刚正式加盟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已有15年。

年7月,沈剑刚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与导师忻文娟研究员(左)和赵保路研究员(右)合影。

02拨开迷雾,探索真知

香港历来就是中西文化汇聚的城市,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前身为年创立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经过百年西医教育的沉淀,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流医学院,同时香港也保留了传统中医药文化,香港东华三院的中医药服务也逾百年历史。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医药学正式纳入教资委资助的高等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相继成立中医药学院。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为李嘉诚医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所顶尖的西医学府从事中医药教育、研究和医疗服务既充满挑战,也为中医药研究和中西医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也是中药全球化联盟秘书长单位,这种良好的科研环境使沈剑刚的研究如鱼得水。

回到香港之后,沈剑刚致力于缺血性脑卒中血脑屏障受损与修复的分子靶点和中医药治疗策略的研究,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活性氮介导血脑屏障破坏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国际上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文,受到国内外的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