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长程动态心电监测?
心电图(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
相较于常规心电图十几秒的检查,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可以在连续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内实时监测和记录人体心电活动,并借助软件系统进行分析处理,以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疾病,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疗效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为什么需要长程动态心电监测?
之所以需要长时间连续监测,是因为心律失常具有偶发性和一过性,比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发作时间并不会持续一整天,在医院短时间的心电图检查并不会发现明显异常。而其他例如房颤、房性早搏、窦性心律不齐、逸搏等心律失常,发作症状并不显著,因此容易被忽视而造成病情恶化。
基于以上各种原因,“为什么要进行长程动态心电监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捕获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偶发性、短阵性心电异常,对各类心律失常病症进行病情筛查、分析与诊断,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频率以及风险程度等,以便开展针对性治疗和对治疗效用的评估与指导。
进一步探究长程动态心电监测的适用对象、适用场景会发现,即便是所谓的正常健康人群,在某些环境或状态下,也有必要接受长程动态心电监测。除了传统院内检查,动态心电监测对环境的包容性,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甚至运动场景中,也能兼顾健康与安全监护。
哪些人群需要长程动态心电监测?
首先,心律失常疾病患者是长程动态心电监测的主要监护对象。从确诊前的心律失常筛查,到确诊中的病情发展跟踪,以及治疗后的效果评估,都需要进行长程动态监测。通过24小时甚至小时的持续监测,及早发现潜在病情,动态跟踪病情变化,预防病情恶化风险,并对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效果予以评估指导,这都需要经由长程动态心电监测来实现。
心率是人体生命体征中的重要参数,长程动态心率和心电监测可以实现对人体生命体征的持续观测。因此,对于术后康复人群的生命体征评估方面,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可以帮助医生有效评估术后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并据此制定下一阶段的治疗方案。
具有原发基础疾病人群是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且在合并心律失常疾病后更容易发生恶化影响,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心电活动的持续监测和记录。例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患者,由于原发疾病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一定危害,因此比常人更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性退行性变,心脏功能下降,且许多老年人群在不同程度上患有原发基础疾病,因此老年人群(尤其是65岁以上人群)即便是心电图检查正常的情况,最好也加测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因为一些早期的心律失常病症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而导致严重后果。
其他例如酒精、烟草、激烈情绪、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等,都会对心脏造成强烈的刺激或沉重的负担,因此具有长期抽烟、过量饮酒、过度疲劳、缺乏运动、焦虑易怒等不良生活习惯人群,也是需要进行长程动态心电监测的重要对象。
基础心率的高低决定着人体对运动强度的适应程度,同时运动节奏也会影响心率变化。运动员及运动锻炼爱好者可以根据动态心电监测结果,控制运动节奏,合理调配体能,既能提高运动效率,也能有效保障运动安全,避免因心脏负荷过大而造成损伤、猝死的悲剧。
哪些场景可以开展长程动态心电监测?
除了遗传性和生理性因素,病理性和医源性因素也是导致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全身性原因以及心脏以外的器官发生结构或功能改变时,都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在医院各个科室对各类病症的诊疗过程中,都有可能涉及心律失常的防范与诊疗。
举例来说,全身性系统疾病、电解质紊乱、手术影响、麻药刺激、药物治疗、病*感染、酸碱失衡、妊娠因素等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心律失常,因此在心内科、急诊科、普外科、内分泌科、康复科、呼吸科、感染科、妇产科、精神科等科室,都存在长程动态心电监测临床应用的必要性。
动态监测的价值往往在院外长时间的连续监测中更能体现出来。疑似患有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而需要心电监测的人群,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在病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捕捉到异常信号,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市面上有的长程动态监测设备,可以小时连续监测心电活动,并支持十余种心律失常病症的筛查与检出预警。同时,防水等级和抗干扰性能的优化,使得设备在洗澡、运动等场景下,都能保持精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几乎可以覆盖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场景。
哪些症状需要做长程动态心电监测?
一般来说,心律失常患者容易出现心慌、心悸、头晕、乏力、气促、胸闷、胸痛、黑矇、多汗等不适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四肢发冷、心绞痛、抽搐、晕厥、昏迷等。如有以上类似情况,但常规心电图检查却提示在正常范围内,这时候就需要做长程动态心电监测来详细观察心电变化,并在发生不舒服时记录下相应时间,以便精准发现不适时的心电状态并定位病症,有助于检出隐匿性和一过性心律失常。这也是目前动态心电监测应用最为广泛的情况之一,研究表明,连续7天动态心电监测可将心律失常整体检出率提升至96.6%。
有些患者并不会感觉心脏不适,但在睡觉时有胸部不适感,出现憋闷的症状,这种情况也需要做动态心电监测了解睡眠期间心电活动情况。特别是45岁以下人群,若在睡眠周期内有明显不适感,建议采用动态心电监测来判断疾病。
如经诊疗确诊患有心律失常,但平时并无明显症状,如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室性早搏、房性早搏、逸搏等疾病的轻症或无症阶段,也应该进行长程动态心电监测,评估患病程度和致病原因,并追踪病情变化,避免突然恶化的风险。
怎样开展长程动态心电监测?
传统Holter24动态心电图有诸多导联线及电极贴片,需要在院内由医生操作佩戴。通过将导线与电极相连接,并牢固粘贴在人体相应部位,实现心电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数据记录则有专用记录盒负责,与导联线连接,并背负在受检者身上,达到实时记录动态监测的目的。由于导联线和电极贴片较多,背负这类设备的患者,通常不能洗澡,也要避免幅度较大的动作及运动,以免影响数据采集与输出。
创新型单导联长程动态心电监测设备,大多形似创可贴,没有导联线和电极贴束缚,通过单面或双面胶贴,数秒即可完成轻松佩戴,实现长达72-小时的动态心电数据采集与记录。采集数据也会同步传输至相应的APP软件,在手机上可以查看实时数据和记录分析报告,实现动态心电的自我监测和主动管理。通过绑定监护医生,就能实现医生远程同步监测和监测报告的专业判读,进一步提高了动态监护的专业性和时效性。
总结起来就是,需要心率/心电管理的各类人群,在院内及院外日常生活中,如出现不适症状或自觉需检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长程的、动态的心电监测设备,实现心律失常疾病筛防与日常健康管理的目的。
健康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主动学习与